小米汽车高端人才组建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变革与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小米汽车作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典型代表,凭借高效的人才体系建设能力脱颖而出。其以三年时间完成传统车企五年的人才架构搭建,不仅在自动驾驶、电驱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更为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路径。鼎帷通过研究小米吸引行业高端人才与稀缺人才,为企业打造新业务匹配优秀人才提供方法路径。
一
小米汽车围绕 “雷总主抓、资本并购、跨界整合” 三大核心要素,构建起以 “顶层驱动、精准招募、并购提速、生态协同、全球布局” 为支柱的系统化人才战略体系,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最大化。
(一)
顶层驱动:战略决策与资源整合双轮驱动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担任汽车业务首席执行官,全面主导人才战略规划与执行。凭借其在科技行业的深厚影响力与企业资源,雷军通过 “押上人生全部声誉” 的战略承诺,为造车项目注入强大背书,确保战略方向的精准性与执行力度。同时,整合集团高层管理资源,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为人才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二)
精准招募:靶向引才填补技术缺口
聚焦全球汽车产业头部企业,小米汽车制定精准的人才猎聘策略。通过深度调研特斯拉、宝马、法拉利等国际车企,以及博世、北汽、吉利等行业老牌企业的核心技术岗位,定向吸纳自动驾驶算法、整车工程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资深人才与成熟团队。此举有效弥补了小米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与经验短板,实现核心能力的快速构建。
(三)
并购提速:资本运作加速人才与技术融合
采用 “投资 + 收购” 双轨并行模式,小米汽车通过资本手段加速技术与人才储备。2021 年全资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DeepMotion),不仅获取其高精度地图、感知算法等核心技术,更将 20 余人的研发团队纳入体系,直接充实自动驾驶研发力量,推动技术研发进程缩短。
(四)
生态协同:跨领域技术人才价值重构
依托小米在手机、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积累与人才优势,推动跨领域技术融合与知识迁移。将消费电子领域的散热设计、精密制造工艺,以及互联网产品开发经验,创新性地应用于汽车智能化、轻量化研发,形成 “1 + 1> 2” 的协同效应。截至 2023 年,已实现超 500 名跨领域人才的协同开发。
(五)
全球布局:构建国际化人才资源网络
通过在德国设立欧洲研发中心,小米汽车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以慕尼黑为据点,吸引宝马、法拉利等欧洲车企的高端技术人才,聚焦高性能电动汽车研发与智能化技术创新。该中心已汇聚众多国际资深工程师,显著提升小米汽车的全球技术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二
小米汽车人才体系建设遵循 “战略先行、分步实施、动态优化” 的原则,分四个阶段实现人才资源的有序积累与能力迭代。
(一)
战略定调与顶层设计阶段(2021 年 3 月前)
2021 年 1 月,小米启动造车可行性研究,雷军带队走访长安、上汽等传统车企,并与行业专家开展深度研讨,明确 “全栈自研” 战略方向,聚焦自动驾驶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研发。同期,董事会批准首期 100 亿元专项投资,并完成核心管理团队搭建,由雷军亲任汽车业务负责人,抽调集团核心骨干组建初期管理架构,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
关键人才引入与团队雏形阶段(2021 年 3 月 - 2022 年初)
该阶段通过多渠道、多维度人才引进,快速构建核心团队:在设计领域,引入原宝马 i 系列外观设计师李田原,主导汽车造型设计;制造板块聘任原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负责供应链管理与生产体系建设;技术研发方面,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通过顺为资本参与项目。同时,启动 “500 人自动驾驶专项招聘”,三个月内将研发团队规模从 50 人扩展至 300 人,并推动消费电子硬件工程师、互联网产品经理等跨领域人才向汽车业务转型,初步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研发团队。
(三)
并购补强与全球化布局阶段(2022 年)
2022 年,小米完成对深动科技的全面整合,其核心团队成员迅速融入自动驾驶部门,成为技术研发中坚力量。同年,德国研发中心正式运营,吸引来自宝马、法拉利等企业的资深技术专家加盟,建立起覆盖欧洲的研发网络。此举不仅提升了小米汽车的全球技术研发能力,更加速了其国际化进程。
(四)
全产业链人才体系搭建阶段(2022 - 2023 年)
在制造与供应链领域,随着北京亦庄工厂开工建设,小米通过定向招募北汽、一汽、上汽等车企的熟练技术工人与管理人才,快速建立起现代化生产体系。同时,与宁德时代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电池研发团队,强化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智能化领域,MIUI 车机团队规模扩展至 500 人,并通过战略投资纵目科技、Momenta 等自动驾驶企业,设立小米智造基金,构建起覆盖汽车全产业链的人才与技术生态体系,实现从研发、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人才布局。
三
小米汽车通过多元化、分层次的人才招募策略,构建起覆盖高层管理、专项技术、产业运营的全链条人才体系,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力。
(一)
高层人才来源
1.初期高管团队
2021 年,小米首次披露汽车团队的 17 名成员,其中 16 名来自小米内部原高管及老员工。这些成员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深厚的专业积累与丰富经验,在小米汽车的战略规划、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发挥核心作用。他们通过跨界整合资源、打破领域壁垒,将消费电子行业的创新思维与管理模式融入汽车业务,为小米汽车的快速起步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彰显了小米高效利用内部人才、精准整合外部资源的独特优势与创新能力。

2.成熟高管团队
经过持续的人才招募与团队建设,小米汽车的管理团队结构更贴合汽车行业发展规律。在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领域,引入传统车企资深人才;在产品创新、用户运营和市场营销等小米优势领域,则由内部骨干转岗担任,同时借助强大的供应链生态协同赋能,形成多元互补的人才架构。
传统车企生产管理人才
· 于立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全面统筹工厂运营与产能提升。他曾在北汽集团担任战略规划部部长,后任职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极狐事业部总裁,丰富的整车制造管理经验有力推动小米汽车生产体系建设。
· 黄振宇身兼小米汽车副总裁、供应链部总经理和质量部总经理,主导过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合资生产的首款车型(极狐)制造,并参与北汽蓝谷麦格纳基地建设,在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把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 季国伟作为工厂总经理,负责工厂日常运营管理;赵鹏专注工厂综合管理,涵盖生产、质量控制、供应链协调等多环节,两人均有北汽蓝谷麦格纳任职经历,保障生产流程高效运转 。
行业技术大咖
· 胡峥楠作为小米旗下顺为资本合伙人、小米汽车高级顾问,曾担任吉利汽车研究总院院长,被称为 “吉利汽车的关键先生”,为小米汽车整车研发提供战略技术指导。
小米内部强势领域人才
· 于锴任小米汽车产品部总经理,凭借原小米互联网三部总经理的工作经验,主导产品创新与研发,将互联网思维注入汽车产品设计。
· 刘黎负责智能座舱与 App 部,作为原 MIUI 系统核心架构师,专注用户体验优化,提升智能座舱交互水平。
· 李肖爽担任汽车部市场部总经理,曾任职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2024 年带领团队入驻视频号,强化市场推广;秦智帆作为汽车部市场部副总经理,作为小米第 11 号员工,原小米 UI 设计师,助力品牌营销与用户沟通。
生态链协同赋能
· 梁秋实担任汽车部政委,负责综合管理、组织建设与专项业务推进,协调各方资源保障汽车业务发展。
· 刘德作为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小米生态链奠基人,将生态链管理经验深度融入汽车板块。他牵头整合 MIUI 团队(软件)、小爱同学(AI)、手机部(硬件)等 20 余个部门资源,打破跨部门协作壁垒,实现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业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落地。
小米汽车通过汇聚外部传统车企的专业生产管理人才、行业技术专家的经验智慧,发挥内部核心骨干的创新优势,以及借助生态链协同力量,构建起高效多元的组织架构。这一架构既保障了汽车研发生产的专业性,又充分释放小米在产品创新、用户运营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潜力,为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
行业专项技术人才
1.业务战略与核心自研技术布局
在汽车产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小米汽车精准锚定核心竞争力,围绕汽车部件一站式自研目标展开人才布局。这一策略不仅契合企业技术发展战略,更为 HR 从业者提供了核心技术人才建设的范本 —— 如何锻造杀手锏技术团队?小米以 “内外结合” 的创新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2.“内外结合” 打造杀手锏技术团队业务战略与核心自研技术布局
(1)自动驾驶团队的组建:多元融合铸就技术高地
小米入局智驾领域后,通过 “精准挖角 + 战略并购” 迅速组建顶尖团队。团队由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挂帅,仅用 500 天便集结 500 名精英,其中 50 位行业专家,硕博学历占比达 70%,覆盖传感器、芯片到仿真平台的全栈技术链条。核心骨干由三类人才构成:
内部转岗的产品先锋
· 陈君宇、刘方曾主导小爱同学语音产品,转型后分别负责自动驾驶产品规划与量产落地,将互联网产品思维注入智驾研发。
行业资深技术专家
· 王乃岩作为 MXNet 框架核心开发者、前图森未来中国 CTO,领衔端到端自动驾驶团队;原长城汽车首席数据官陈现岭,则在数据管理与技术开发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并购吸纳的创业菁英
· 深动科技创始人蔡锐、李志伟等核心成员加入后,凭借多传感器融合感知、高精地图等专长,填补小米技术空白。
这种 “内部转型 + 外部引进 + 战略并购” 的模式,汇聚了行业顶尖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智慧,为小米智驾技术的快速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2)智驾团队的文化融合:共识驱动高效协作
小米基于智驾与人工智能的技术共性,以及共通的工程师文化,探索出适配高速发展的团队融合路径:
技术认知同频
· 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时间与小米技术储备周期相近,且核心技术均基于人工智能。小米内部 AI 工程师仅需约 1 年即可完成自动驾驶领域的认知转化,确保内外部团队在同一技术语境下协作。
文化基因共鸣
· 小米延续创业精神,鼓励创新钻研,与投身自动驾驶研发的工程师追求技术突破、实现产品落地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在此基础上,团队形成五大融合共识:

延续创业氛围
深动科技成员张弛坦言,小米浓厚的工程师文化让团队持续保持创新激情,避免 “大公司病”。

专业梯队互补
内部 AI “老将” 与自动驾驶 “新兵”,搭配外部行业 “行家”,实现经验传承与模式创新的双向赋能。

目标协同一致
团队以整车全局视角平衡技术、产品与成本,而非孤立追求自动驾驶技术突破。

决策多元平权
技术专家、产业顾问与管理团队在重要决策中各抒己见,确保战略前瞻性与落地可行性。

岗位分工明晰
小米老员工担任部门负责人,凭借对企业文化与资源的熟悉,保障组织高效运转;外部技术专家则聚焦技术攻坚,在薄弱领域发挥 “尖刀” 作用。
通过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小米自动驾驶团队既保持了初创企业的敏捷创新,又具备大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成为推动智驾技术快速发展的核心引擎。
3.从零搭建突破核心技术的尖刀团队
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 “三电系统” 中,电驱领域(电机与电控)堪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小米汽车聚焦这一关键赛道,以外部人才为主体,构建起一支多元且高度认同企业产品与文化的精锐团队。通过一把手深度参与决策、激发工程师技术追求、打造创新包容的组织生态,成功塑造了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标杆样本。
(1)精英团队组建:多元背景的深度融合
小米电驱团队展现出极强的专业基因,团队成员 90% 以上拥有硕士学历,核心力量来自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及汽车供应商,形成跨领域知识互补的独特优势。
团队带头人严忆泉博士,凭借清华大学学术背景与在 Tier1 供应商积累的 5 年实践经验,既具备深厚的技术功底,又掌握丰富的行业资源,为团队奠定技术权威性与发展根基。
在人才招募上,小米巧妙运用 “吸引力法则”。众多团队成员本就是小米产品的忠实用户,天然认同 “极致性价比” 的产品理念,极大降低了文化融合成本。同时,雷军提出的 “一针捅破天” 技术愿景,以个人号召力吸引众多技术理想主义者加入,确保团队目标高度一致。
(2)领导力与组织文化:技术信仰的自上而下传导
雷军亲自把控技术决策方向,通过飞书实时同步技术文档,建立起 “CEO - 工程师” 的直连通道,让技术战略得以高效传达与落实。
团队内部深植工程师文化基因,倡导用数据和证据解决分歧,坚决摒弃经验主义,鼓励成员大胆挑战既有方案。采用 “共识型” 决策机制,创新目标由团队共同探讨确定,既充分激发成员积极性,又避免因压力过大影响信心,实现高效协作与创新动力的平衡。
(3)目标驱动型组织:激活工程师创新潜能
小米为电驱团队设定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实施 “三代电机同步开发” 战略,涵盖联合开发、自主研发与前瞻性预研。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 与保时捷 Taycan Turbo 等行业标杆,以 27200 转 / 分钟的转速目标、零百加速 2 秒及极速 350km/h 等整车性能指标,倒逼技术突破,充分激发工程师的创新热情与挑战精神。
在组织分工上,借鉴 “高铁模式”,强调每位工程师如同高铁的 “自驱车厢”,需主动驱动细分目标,而非被动执行任务。同时,整合上海、南京、北京三地资源协同研发,构建起分布式创新网络,提升研发效率与创造力。
(4)创新管理机制:容错与协作并重的文化生态
小米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容错机制,鼓励高风险技术尝试,并根据可行性灵活调配资源。通过 “产品白皮书” 详细记录技术路径,雷军亲自参与细节审核,在创新探索与风险管控间找到平衡。
积极打破部门壁垒,推动电机团队与电控团队实时交流碰撞。设立高速材料、流体热管理、控制算法等专题组,组织全员参与可行性论证,形成跨部门共创模式。此外,将消费电子领域成熟的 “用户共创” 模式引入汽车研发,要求工程师在追求技术性能的同时,充分关注用户体验。
小米以 “极致目标 + 技术信仰 + 组织柔性” 为核心,通过精英团队组建、目标驱动管理、创新机制建设以及独特的领导力与组织文化,成功实现从 “工程师密度” 到 “技术突破密度” 的跨越,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打造了 “人才 - 技术 - 产品” 闭环的成功典范。
4.全球化设计与工程团队
小米汽车自诞生伊始,便以全球化视野谋篇布局,将吸纳海外优秀人才作为重要战略,尤其聚焦于海外大牌车企在汽车外观设计与空气动力领域的顶尖人才,旨在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浪潮,突破中国品牌高端化的瓶颈。
在设计师团队的组建上,小米汽车可谓精英云集。李田原出任小米汽车首席设计师兼设计总监,全面负责小米汽车 SU7 系列车型的整体设计,涵盖外观与内饰。他曾在宝马任职,深度参与宝马 iX 等车型的设计工作,其丰富的设计经验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为小米汽车的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仇臻担任小米汽车外饰设计总监,同样负责 SU7 系列车型的整体设计。他曾就职于奔驰德国总部,担任高级外饰设计师,在汽车外饰设计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能够精准把握时尚潮流与技术趋势,为小米汽车打造极具辨识度的外观造型。
Shin Muto 作为小米汽车内饰设计负责人,专注于汽车内饰设计工作,包括内饰方案的设计、与工程团队协作完成三维方案的推敲和优化。他曾是宝马高级内饰设计师,擅长营造舒适、豪华且富有科技感的车内空间,为小米汽车的内饰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小米汽车邀请到了全球最著名的十大汽车设计师之一、前宝马设计副总裁克里斯・班戈担任设计顾问。他凭借卓越的设计才华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小米汽车的设计提供高瞻远瞩的指导和建议,助力小米汽车在设计上迈向高端化。
除了设计人才,小米汽车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的研发中心也吸引了两位德国汽车行业的重量级老将。鲁道夫・迪特里希担任小米欧洲中心的负责人,他毕业于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后,便一直在宝马及其下属车队深耕,曾担任性能团队主管、集团赛道工程与车辆动力学主管、集团技术总监、限量版车系总经理等多个重要岗位。他丰富的汽车工程和赛车经验,尤其是在车辆动力学和性能优化方面的专长,有望为小米汽车带来质的提升。
瑞卡德・艾瓜贝拉・马考出任小米首席空气动力学工程师,他拥有辉煌的职业履历,曾就职于法拉利、特斯拉,目前仍是 Palou Motorsport 的高级空气动力学家 / 工程顾问。他在空气动力学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近 20 年丰富的赛道实战经验,能够为小米汽车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提供专业的支持,有效提升汽车的性能和设计水平。
此外,小米汽车还积极在慕尼黑当地大量招聘本地化关键岗位人才,涵盖高级经理、运营、整车 / 底盘工程师等岗位。这些本地化人才不仅能够为海外市场的本地化适配提供有力支持,还能为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坚实的保障。
小米汽车通过广泛吸纳全球顶尖的汽车设计与工程人才,特别是在外观设计和空气动力学领域的专家,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以及进行大量本地化招聘的举措,不仅提升了小米汽车的技术实力,更为其全球化市场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国际化的人才战略与本地化的发展规划,充分彰显了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雄心壮志和强大实力。
(三)
产业生产运营人员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小米汽车凭借 “属地化 + 行业化人才招募” 与 “智能化产线建设”双轮驱动战略,成功重构传统汽车制造模式。仅 2000 人规模的工厂,便能实现 35 万辆年产能,不仅刷新行业生产效率纪录,更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1. 属地化招募:深耕本土,激活人才生态
小米汽车将生产基地布局与地方资源深度绑定,通过 “本地培养 + 行业熟手” 双轨制 ,构建起稳定高效的生产团队:

本地化合作生态
与生产基地周边的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共建 “小米汽车订单班”,定向培养基础技能人才。以北京工厂为例,通过与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每年吸纳大量专业适配的本地毕业生,大幅缩短员工培养周期,降低企业培训成本。

行业熟手精准引入
针对焊装、涂装、总装等核心工艺环节,从北汽、上汽等传统车企招募 10 年以上经验的技术骨干。采用 “老带新” 模式 —— 资深熟手负责标准化流程培训,本地新人从辅助性岗位起步,实现经验传承与创新活力的有机结合。

社会效益与成本优化
属地化策略显著提升员工稳定性,流失率低于行业均值 15%;同时,积极联动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减免、人才补贴等政策支持,进一步降低用工成本,实现企业与地方的共赢发展。
2. 智能化产线:科技赋能,突破效率边界
小米智能工厂以数百台机器人替代传统流水线工人,关键工艺实现100% 自动化,在生产效率与质量管控上实现跨越式突破:

极致效率提升
1 秒完成零件质量判定,关键工序 100% 高精度监控;40 分钟内无缝切换喷漆颜色,120 秒完成车身底板铸造,生产效率较人工提升 10 - 100 倍。

技术创新驱动
通过三段式压铸设计、AMR 无人配送、超精密装配等自研技术,攻克传统制造痛点;采用低碳涂装工艺、电池倒置安全技术,兼顾绿色生产与安全标准;雷军亲自带队优化 AI 算法,持续推动生产流程迭代升级。
这种颠覆性的生产模式,不仅掀起行业效率革命 —— 当传统车企单台车生产耗时 1 - 2 小时时,小米以76 秒 / 台的速度实现 “降维打击”;更重塑了人力结构:标准化岗位逐步被机械与 AI 取代,对工程师的能力要求转向“数据管理 + 技术创新”的复合型素养。
小米汽车通过清晰的人才战略规划、科学的资源配置,叠加智能化设备与 AI 技术的深度应用,在短时间内组建起一支结构完备、功能健全、层次分明、战力强劲的汽车高端人才队伍。其成功经验揭示了企业如何以人才为核心,突破产业壁垒、实现战略目标,为布局新赛道、构建新能力的企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
鼎帷咨询
鼎帷管理咨询有着19年的人才发展实战积累与专业洞察,公司将中国人才发展专家-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专家-战略创新与落地实施创领者作为专业定位,依托战略解码、行业前瞻、经营分析,通过人力资源规划、高价值岗位识别、组织核心能力有序分解到关键岗位、人才盘点、人才胜任力模型(含政治素质)与任职资格体系建设、职业发展通道全周期管理、雇主品牌建设与宣传、人力资源三支柱体系、存量市场薪酬与绩效考核、战略新兴行业薪酬与绩效考核、中长期激励与股权激励、研发与营销团队激励、人才发展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规划及专项规划、人才培训运营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人才高地建设、人才引才机制、行动式学习、员工关系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复盘改进、陪伴式教练等专业方法,帮助企业打造选育用留全周期人才发展方案,打造具备行业影响力与区域影响力的雇主品牌,使新质人才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支撑。
欢迎关注鼎帷咨询公众号!
更多观点文章和研究报告可关注鼎帷官网:
www.dwmcts.com
咨询服务热线:010-52033823
咨询服务热线:023-86006866
-
小米汽车高端人才组建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变革与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小米汽车作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典型代表,凭借高效的人才体系建设能力脱颖而出。鼎帷通过研究小米吸引行业高端人才与稀缺人才,为企业打造新业务匹配优秀人才提供方法路径。
-
马斯克商业帝国之特斯拉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特斯拉全面塑造车星能云生态,谋划走向太空,构筑星际文明。
-
亚马逊电商业务战略研究报告
亚马逊电商塑造“以用户意图理解为中心”的新一代电商生态。
-
比亚迪人才战略研究报告
比亚迪人才战略以全渠道吸引人才、全媒体宣传雇主品牌、多维度强化人才吸引力、多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全专业推进人才计划、全链条实施精准赋能和全方位提供人才保障,打造符合当前战略发展阶段和支持未来发展的人才自主供应链。